2008年11月1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法境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空饷办”治空饷只怕是“空想”
叶树浓

  [评论靶标]
  前段时间,一场来自安徽砀山的“吏治风暴”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——只有11名工作人员的非常设机构“两风办”在短短数月内,判将近七成的县直机关单位“不及格”,多名掌握实权的部门“一把手”被开除。热度尚未褪尽,“砀山模式”近日在该县被复制了一次,不同的是,这次是把“手术刀”伸向党政事业单位中“吃闲饭”的人员——县委专门成立临时机构“空饷办”,集中清理吃空饷者(据11月12日《新京报》)。

  人死了,工资或离退休费照拿;长期不上班,工资照拿;被开除了,工资和津贴照拿;有的干部子弟还在上学,就从财政领工资……诸如此类的怪现象不仅砀山有,在全国也不少见。“吃空饷”的流行,不仅造成国家资产流失,令广大纳税人心痛,更严重的是背后隐藏的人情与权力交易的“潜规则”,严重影响政府的威望与公信力。
  据报道,砀山县这次集中清理吃空饷者行动的效果不错,仅在自查阶段,各单位主动上报存在问题人员385名,并接到群众举报22件。笔者不得不佩服该县领导铁腕施政的勇气与决心。不过,反过来想想,如果没有县里主要领导的“撑腰”,“空饷办”这样的非常设机构到底能有多大作为呢?
  我想,认为多了个部门就能治理“空饷”的想法,未免太过“空想”了。正如众多论者在“吏治风暴”事件中给出的观点,砀山模式终究逃不出“人治”模式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没有治理空饷的决心,即使设立个“空饷办”又如何?最多不过多了个作秀的道具,以及又多了个吃空饷的部门而已。

  一语中的
  事实上,我们缺的不是权力监督机构,如党内有纪委、纪检组,行政有纠风办、监察局、信访局等等;也不缺监督制度,近年来自上而下或平行监督方面的制度在不断地完善。但这种“以权力监督权力”的形式,在一些官官相护气氛浓烈的地方并不能发挥足够的效力。我们缺乏的是来自民众“自下而上”的监督,即“以权利监督权力”。有了这样的权利,辅之以透明公开的制度,诸如吃空饷之类怪现象及其背后的“潜规则”就没有生存的余地。当然,民主监督需要形成透明而又长效的机制,而不是设个“空饷办”就行。